“壯士斷腕”、“伸手必被捉”及其他
——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引用典故解析
司馬延
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發(fā)表重要講話指出:“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、復雜性、艱巨性,以猛藥去疴、重典治亂的決心,以刮骨療毒、壯士斷腕的勇氣,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。”他還指出:“要讓每一個干部牢記‘手莫伸,伸手必被捉’的道理。‘見善如不及,見不善如探湯。’領導干部要心存敬畏,不要心存僥幸。”
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,很受教益。尤其對其所引用的典故和詩句,感觸頗深,故將其出處及學習體會述議于后。
【“刮骨療毒、壯士斷腕”】
“刮骨療毒”,即將深入骨頭的毒液,用刀刮除干凈,以達到治療的目的。
此典特指三國時期的關羽“刮骨療毒”。其實,歷史上有“刮骨”經(jīng)歷的戰(zhàn)將,并不只關羽一人。據(jù)史料記載,三國東吳的留贊、北朝西魏的長孫子彥、北宋的張瓊、南宋的韓世忠等,皆曾“刮骨”療傷。而關羽“刮骨療毒”之所以流傳深遠,或許因為講述三國故事的文藝作品尤其小說《三國演義》對其有生動細致、栩栩如生的描述,以至關羽英勇威武的形象家喻戶曉、深入人心。
據(jù)《三國志》載:關羽被敵人亂箭射中,左臂重傷,后來傷口雖然痊愈,但每到陰雨天,左臂仍疼痛不已。醫(yī)生說:“箭頭有毒,毒已深入骨髓里,應當剖開肌膚打開傷口,刮骨頭除去毒素,這個隱患才可以消除。”關羽便伸出手臂,讓醫(yī)生剖開它。當時關羽正與諸將領圍坐在一起喝酒,手臂鮮血淋漓,漫出盛血的盤子,但是關羽卻割肉喝酒,談笑如常。關羽“刮骨療毒”時所展現(xiàn)出的不畏劇痛、視死如歸的大丈夫氣概,令人嘆服。故后人常用“刮骨療毒”來比喻意志堅強的人。
在古籍中,“壯士斷腕”亦作“壯士解腕”、“蝮螫解腕”等,或與“英雄自戕”連用。比如,《史記·田儋列傳》:“蝮螫手則斬手,螫足則斬足。何者?為害于身也。”《三國志·魏書·陳泰傳》:“古人有言:‘蝮蛇螫手,壯士解其腕。’……蓋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故也。”隋代楊俊《伐陳檄蕭摩訶等文》:“夫毒蛇螫手,壯士斷腕,豈不惜其肌骨?所存者大也。”唐朝竇皐《述書賦下》:“君子棄瑕以拔才,壯士斷腕以全質。”元朝王惲有《雙廟懷古》詩云:“雖危所保大,如蝮螫解腕。”諸如此類,意思皆是說,勇士的手腕被有劇毒的蝮蛇咬傷,應立即截斷,以免毒液延及全身,危及生命。比喻事到緊要關頭,須當機立斷,不可猶豫不決,否則會遺患無窮。亦喻危急之時,應犧牲局部、照顧全局,切忌遲疑姑息,決不因小失大。
習近平總書記談反腐敗斗爭,將“刮骨療毒、壯士斷腕”兩個典故疊加引用,宣示了我們黨同腐敗現(xiàn)象水火不相容,彰顯了黨中央反對腐敗的堅強意志和堅定決心,順乎民心民意。歷史上,歷朝歷代的衰亡莫不與貪瀆官宦弄權亂政相關。唐人李商隱有詩云:“莫恃金湯忽太平,草間霜露古今情。”(《覽古》);他把朝代的興亡歸因于“人為”:“又聞理與亂,系人不系天。”(《行次西郊作一百韻》)然而,封建王朝的專制性、階級性、局限性,決定了其很難避免重蹈前朝的覆轍。以古鑒今,毫無疑問,以為人民服務為天職的中國共產(chǎn)黨人,有決心有能力走出“興勃亡忽”的歷史周期律,路徑就是“堅持以零容忍態(tài)度懲治腐敗”,“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”,打贏這場興亡攸關的攻堅戰(zhàn)、持久戰(zhàn)。
【“手莫伸,伸手必被捉”】
此句出自陳毅元帥創(chuàng)作的組詩《感事書懷》之四——《七古·手莫伸》?!?br /> 該詩全文如下:“手莫伸,伸手必被捉。黨與人民在監(jiān)督,萬目睽睽難逃脫。汝言懼捉手不伸,他道不伸能自覺,其實想伸不敢伸,人民咫尺手自縮。豈不愛權位,權位高高聳山岳。豈不愛粉黛,愛河飲盡猶饑渴。豈不愛推戴,頌歌盈耳神仙樂。第一想到不忘本,來自人民莫作惡。第二想到黨培養(yǎng),無黨豈能有所作?第三想到衣食住,若無人民豈能活?第四想到雖有功,豈無過失應慚怍。吁嗟乎,九牛一毫莫自夸,驕傲自滿必翻車。歷覽古今多少事,成由謙遜敗由奢。”
作者在該詩序言中說:“1954年仲春,由京返寧,感觸紛來,慨然命筆。不作詩詞久矣。觀宇宙之無窮,念人生之須臾,反復其言,以勵晚節(jié)。”近六十年來,詩中的警句“手莫伸,伸手必被捉”,一直作為黨員干部道德修養(yǎng)的箴言廣為流傳,給人以震撼人心的教益。作者以強烈的責任感,告誡那些存有貪腐之念的人:“手莫伸,伸手必被捉。”征之以眼下那些因向黨和人民“伸手”而“被捉”的腐敗分子,不正是極好的鏡鑒嗎?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提這一警句,諄諄告誡黨員干部要戒貪防腐,可謂語重心長,如暮鼓晨鐘,催人警醒?! ?br /> 作者在詩中提出的“四想”,以及結句“歷覽古今多少事,成由謙遜敗由奢”,既是對歷史經(jīng)驗的高度概括和深刻總結,更是對黨員干部的深切囑托,振聾發(fā)聵,令人深思。該詩展現(xiàn)了作者大公無私、公私分明,來自百姓、永不忘本的高尚情懷,以及給“想伸不敢伸”手者“開方治病”的誠懇心態(tài)。全詩曉暢易懂,所述發(fā)人深省,無論是當時、現(xiàn)在乃至將來,都能給人以寶貴的啟迪和警示。故很值得領導干部反復體味,見之于行,以勵節(jié)操,遠離貪腐,始終保持共產(chǎn)黨人的本色。
【“見善如不及,見不善如探湯”】
此句出自《論語·季氏篇》:“孔子曰:見善如不及,見不善如探湯,吾見其人矣,吾聞其語矣。”意思是看到善良的行為,就努力去追求,好像趕不上似的;遇見邪惡的行為,就一定要避開,好像將手伸到滾燙的開水里一樣。我見過這樣的人,也聽說過這樣的話?! ?br /> 較之孔子的“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”,“見善如不及,見不善如探湯”所展現(xiàn)出的“趨善避惡”的境界,似乎更為深切,更勝一籌。對黨員干部而言,踐行“見善如不及”,就要以向善之心,向先進看齊,遠可學雷鋒、焦裕祿等優(yōu)秀黨員干部,近可學王瑛、楊善洲等先進典型。應以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雖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”的心態(tài),把清正廉潔、潛心為民作為不懈的追求,才有望成為“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”。而踐行“見不善如探湯”,就要對歪風邪氣時刻保持高度警惕,嚴守黨紀國法,決不觸及“帶電的高壓線”。要以腐敗分子為鑒戒,經(jīng)常檢點自己,謹防重蹈其覆轍?! ?br /> 漢人陳寵說:“輕者重之端,小者大之源,故堤潰蟻孔,氣泄針芒,是以明者慎微,智者識幾。”端正黨風政風,要從細節(jié)抓起。領導干部加強自身官德修養(yǎng),應從小節(jié)做起,堅持高標準、嚴要求。古云:“取乎其上,得乎其中;取乎其中,得乎其下”;“從善如登,從惡如崩”。在廉與貪的問題上,“勿以惡小而為之,勿以善小而不為”。尤其對公款和公權,應恪守“公款姓公,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;公權為民,一絲一毫都不能亂用”。要牢記“蠹眾而木折,隙大而墻壞”的道理,謹防因小節(jié)不慎而釀成大禍?! ?br /> 戒貪防腐,僥幸心理,實為禍端,所以“要心存敬畏,不要心存僥幸”。實踐一再表明,倘貪腐而僥幸于一次兩次,進而就會如飛蛾撲火,難以自持,直至東窗事發(fā)。由“心存敬畏”,想起“頭頂三尺有神明,不畏人知畏己知”——此句出自清代河南巡撫葉存仁,其為官三十余載,甘于淡泊,毫不茍取。他離任時,部屬執(zhí)意送行話別,可送行的船卻遲遲不見。及至明月高掛,才駛來一葉小舟,原來是部屬為臨別贈禮,故意等到夜里以避人耳目。為此,葉存仁賦詩一首:“月白風清夜半時,扁舟相送故遲遲。感君情重還君贈,不畏人知畏己知。”竟拒禮而去。后人還有“舉頭三尺有青天。人可欺,天不可欺”等句,皆是說,為官應時刻檢討自己的動心起念與所作所為,要止惡行善,切忌做自毀名譽和形象的事。古人尚且如此,我們黨員干部豈不更應志存高遠,以強烈的榮辱觀和清正廉潔之行,來維護自己的名譽和尊嚴,不負黨和人民的期望與重托!
(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)